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、国家的栋梁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,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近期,“劳模风采录”专栏将集中展示2025年普陀区获得全国、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、上海市模范集体的奋斗故事和工作风采,传承红色基因,砥砺奋斗品格。用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引领广大普陀职工踔厉奋发、赓续荣光,让“普陀现象,生生不息”继续深植于普陀这片热土,为普陀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伟力。
202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
有人在高楼间勾勒天际线,也有人在枝叶之间雕琢季节轮廓。杨飞飞,就是这样一位“城市绿荫卫士”——他在离地五六米的树冠间穿梭了整整二十年,为一座城市送去四季常绿的守护,也为行道树养护这门“看不见的艺术”注入了精细、温度与匠心。
从一名基层上树工,到如今的绿化工程师、绿化高级技师,杨飞飞在“树上”的年头已有20个春秋。他始终坚信:一棵树的修剪,不只是枝叶的取舍,更是一种生命的对话、一座城市气质的塑形。他带领队伍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在绿树枝头,用手锯与安全带书写对自然的敬畏、对职责的坚守。他曾荣获2017年上海工匠、2018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、2021年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、上海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。2025年获“上海市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上树如履平地精修每一处枝叶的“分寸感”
“行道树的修剪,不只是技术活,更是细活、精活。”杨飞飞一语道出这个行业的关键。在修剪实践中,他既继承传统的“杯状型”修剪技法,也大胆创新“自然结合型”修剪方法,总结出“七去五留”的经验法则,推动行业标准不断迭代更新。
作为市级行业标准《上海市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》的编写参与人,他不仅深耕修剪技艺,更注重安全与效率的融合:他尝试将上树保险带与背包式电锯结合,既保障作业安全,又减轻作业负重,提高作业灵活性。这一实践被迅速推广,手锯获得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。
他的名字,频频出现在各类教学和竞赛现场:市上树工上岗证讲师、市级修剪技术指导片拍摄主讲人、央视《道德观察》专题人物、东方卫视《劳动最光荣》冠军……更重要的是,他已将这份技艺传承至更多人身上——他培养的徒弟们在市区技能比武中屡获佳绩,也成为绿化行业的新生力量。
创新驱动发展让“工匠精神”落地生根
在绿化行业,很多人以为修剪只是重复性体力劳动,但杨飞飞和他领衔的“上海工匠创新工作室”却不断刷新这一刻板印象。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,打通“修剪—粉碎—清运”的全链条作业模式,降低扬尘与噪声的同时,还大幅提升了效率与环保指标。
不仅如此,杨飞飞还将目光投向行道树种植系统的系统优化。他组织开展悬铃木精细化养护、观花色叶行道树物候观察等课题研究,不断丰富城市色彩,打造“一路一树”“一路一花”的生态景观。在他的主持下,普陀区新增行道树色叶树种4667株,创建“上海市林荫道”33条,创下全市第一的佳绩,也让城区绿量和城市美感实现“双提升”。
从松江到青浦,从崇明到嘉定,他也多次受邀为基层绿化工人开展技能培训与实地示范,帮助更多区构建科学、规范的养护机制。
拾级而上在枝头“播种”传承
对于劳模精神的理解,杨飞飞认为首先要有敬业精神,对自己的职业热爱,全身心投入工作中;其次是要精益求精,对于树木修剪工作不仅要做好而且要做得更好;最后是创新,在工作中用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运用到工作中,改变一些工序,能够减轻工作强度,提高工作效率。
他从未将自己定位为一名“明星工匠”,而是更愿意做一名踏实的“树医生”:他走遍普陀的绿化点位,熟记每条街道上的主要树种生长节律;他深入园林科研一线,与青年大学生、研究生共同探讨养护技术;他在直播平台为成千上万名产业工人讲授剥芽技术,让高空修剪的“独门技艺”成为行业共享的智慧。
“敬业是基础,精益求精是态度,而创新,才是引领行业的真正方向。”这是杨飞飞对工匠精神的理解,也是他二十年职业生涯的写照。
城市的绿荫,不是凭空长出来的美景,而是一双双粗糙的手掌与一颗颗热爱的心灵所栽。杨飞飞,用行动告诉我们:哪怕是一把手锯、一条绳索,也可以撑起城市的另一种高度。未来,他将继续发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争当行业排头兵,不断推动技术传承和创新,为“科技兴绿”、推动城市更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米牛配资-山西炒股配资开户-炒股杠杆网站排名-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